能力指標與課程計畫


1. 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理由

  個人不能離群而索居,教育則是協助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並進而改善環境的一種社會化歷程,因此,社會學習領域之學習乃是國民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學習領域。
2. 社會學習領域的性質

  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廣義而言,人的環境包括:自然的物理環境(如山、川、平原等);人造的物質環境(如漁獵、游牧和農耕所使用的工具,商業用的貨幣,工業用的機器設備,交通用的車子、輪船等);人造的社會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國家等組織以及政治、法律、教育等制度);自我(如反省與表達)與超自然的精神環境(如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等)。
  第一種環境屬於人生的「生存」(survival)層面,與自然科學、地理學有關。第二種環境屬於人生的「生計」(living)層面,從「縱」的方面來看,它與歷史學有關,從「橫」的方面來看,它與經濟學有關。第三種環境屬於人生的「生活」(life)層面,主要與政治學、法律學及社會學等學科(discipline)有關。第四種環境屬於人生的「生命」(existence)層面,涉及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與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處理精神層面的學科有關。人的生存、生計、生活與生命四大層面彼此互有關連,而社會學習領域正是整合這幾個層面間互動關係的一種統整性領域。
3. 統整的功能

  每一學科雖有其獨特的研究範疇、組織體系以及探究方法 (mode of inquiry) ,但這些獨特性是來自研究角度 (perspectives) 的取捨;若就現象本身而言,人、時、空與事件卻是不可分割的。過去的分科設計可能利於「教」,卻不利於「學」。此次課程設計之主要考量乃在「協助學生之學習」,而不在「便利教師之教學」。教師需透過各種成長方式與進修管道,配合課程精神,改善教學,以協助學生之學習。

  統整之功能主要有下列四項--

  意義化(signification):學習者若只針對「部份」去學習時,不易看出其意義。只有把「部份」放在「全體」之中去觀察和思考,才能看出部份與部份之間,以及部份與全體的關係,從而了解意義之所在。
  內化(internalization):學習的內容若具有意義,則容易被學習者記住、消化、並儲存到原有的心智或概念架構(mental or conceptual framework)之中,而成為個人整體知識系統的一部份。
  類化(generalization):知識若經過內化,則個體在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便易於觸類旁通,廣加應用。
  簡化(simplification):統整可以消除無謂的重複,節省學習的時間與精力。

課程目標

  <說明> 以下第1至3條目標偏重認知層面,第4至6條目標偏重情意層面,第7至10條目標偏重技能層面。三種層面當中,情意目標最不易具體化,而且最難被評量,因此性質較為特殊,但其重要性並不減;關於情意目標的補充說明,請參考附錄四。
1. 了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2. 了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3. 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4. 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5. 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6. 培養了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發展積極、自信與開放的態度。
7. 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8. 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 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 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人類所熟知的世界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世界,而時間可以被視為生活世界的第四個向度,故第一軸「人與空間」與第二軸「人與時間」構成了人類的座標系統。宇宙萬物的變化皆發生在此一座標系統當中,但變化之中又有其穩定與規律之處,因此,第三軸「演化與不變」構成了基本的宇宙觀,此一宇宙觀自然會影響人類對自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整體生活世界的看法。當座標和宇宙觀定位之後,我們再從人類的主體性出發,首先探索「意義與價值」(第四軸),然後踏出自我,進入一般社會生活層面思考「自我、人際與群己」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五軸),跟著就進入政治與法律等生活層面,探討「權力、規則與人權」(第六軸),進入經濟與商業等生活層面,探討「生產、分配與消費」(第七軸),進入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層面,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第八軸),最後,所有的生活都關連在一起,彙整成地球村的生活,歸結到第九軸「全球關連」。
  在下列「a-b-c」的能力指標編號當中,a代表主題軸序號,b代表學習階段序號,c代表流水號。第一學習階段為小學二年級結束,第二學習階段為小學四年級結束,第三學習階段為小學六年級結束,第四學習階段為國中三年級結束;分階段的意義在於提示能力評鑑的適當階段,但相應教材的出現可以提前,也可以在往後的階段適當地迴旋加深或複習,視整體九年課程計畫而定,請參考附錄一。下列九大主題軸的內涵,請參考附錄二;關於能力指標當中部份較為抽象的條目,請參考附錄三的補充說明。 
1. 人與空間
1-1-1 辨識地點、位置、方向,並能製作或運用模型代表實物。
1-1-2 描述住家與學校附近的環境。
1-2-1 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 描述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
1-2-4 測量距離、估算面積並使用符號繪製簡略平面地圖。
1-2-5 調查家鄉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
1-2-6 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應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1-2-7 說出鄉土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1-3-1 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
1-3-2 了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3-3 了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1-3-4 利用地圖、數據、坐標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3-5 說明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及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1-3-6 描述農村與都市在景觀和功能方面的差異。
1-3-7 說明城鄉之間或區域與區域之間有交互影響和交互倚賴的關係。
1-3-8 比較不同生活環境的交通運輸類型。
1-3-9 分析個人特質、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
1-3-10 列舉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或改善的方法。
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
1-4-3 分析人們對地方和環境的識覺改變如何反映文化的變遷。
1-4-4 探討區域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1-4-5 討論城鄉的發展演化,引出城鄉問題及其解決或改善的方法。
1-4-6 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1-4-7 說出對生活空間及周緣環境的感受,願意提出改善建言或方案。
1-4-8 評估地方或區域所實施的環境保育政策與執行成果。

2. 人與時間

2-1-1 了解住家及學校附近環境的歷史變遷。
2-1-2 描述家族定居與遷徙的經過。
2-2-1 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 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2-3-1 探索台灣社會制度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並了解其價值觀念的形成。
2-3-2 探討台灣文化的內涵與淵源。
2-3-3 了解今昔台灣與亞洲和世界的互動關係。
2-4-1 認識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
2-4-2 了解今昔中國與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3 認識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
2-4-4 比較人們對歷史的不同說法和不同解釋。
2-4-5 從演變與革命的觀點,分析歷史的變遷。
2-4-6 從直線前進與循環的觀點,分析歷史的變遷。

3. 演化與不變

3-2-1 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3-3-1 依自己的架構,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3-3-2 了解家庭、社會與人類世界三個階層之間,有相似處也有不同處。
3-3-3 明瞭不能用過大的尺度去觀察和理解小範圍的問題,反之亦然。
3-3-4 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3-3-5 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3-4-1 舉例解釋個人的種種需求與人類繁衍的關係。
3-4-2 舉例說明個人追求自身幸福時,如何有助於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如何庇護個人追求幸福的機會。
3-4-3 舉例指出人類之異質性組合,可產生同質性組合所不具備的功能。
3-4-4 說明一個多元的社會為何比一個劃一的系統,更能應付不同的外在與內在環境。
3-4-5 舉例指出某一人類團體,因有重組之可能性,且被論功行賞,所以日漸進步。
3-4-6 舉出歷史上或生活中,因缺少內、外在的挑戰,而使社會或個人沒落的例子。

4. 意義與價值

4-1-1 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4-2-1 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4-2-2 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4-3-1 說出自己對當前生活型態的意見與選擇未來理想生活型態的理由。
4-3-2 列舉人類社會中出現過的主要宗教活動、類別及信念。
4-3-3 描述人類社會中出現過的各種藝術形式,並舉例說明人類如何藉由各種藝術形式,進行美感的欣賞、溝通與表達。
4-3-4 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4-4-1 想像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下會有什麼變化。
4-4-2 在面對爭議性問題時,能從多元的觀點與他人進行理性辯證,並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提出好理由。
4-4-3 了解道德、藝術與宗教如何影響人類的價值與行為。
4-4-4 探索促進社會永續發展的倫理。
4-4-5 探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5. 自我、人際與群己

5-1-1 覺察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
5-1-2 描述自己身心的變化與成長,並知道身心健康的重要。
5-1-3 舉例說明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5-1-4 了解自己在群體中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5-2-2 了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是出於主動的,也是主觀的,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5-2-3 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5-3-1 說明個體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社區與社會等重大的影響。
5-3-2 了解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且突破傳統風俗或社會制度的期待與限制。
5-3-3 了解各種角色的特徵、變遷及角色間的互動關係。
5-3-4 舉例說明影響自己角色扮演的因素。
5-3-5 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5-4-1 了解自己的身心變化,並分享自己追求身心健康與成長的體驗。
5-4-2 從生活中推動學習型組織(如家庭、班級、社區等),建立終生學習理念。
5-4-3 分析個體所扮演的角色,會受到人格特質、社會制度、風俗習慣與價值觀等影響。
5-4-4 在面對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產生合作或競爭的情境時,能進行負責任的評估與取捨。
5-4-5 分析人際、群己、群體相處可能產生的衝突及解決策略,並能運用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原則。
6. 權力、規則與人權

6-1-1 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他群體的歷程。
6-1-2 從學生自治活動中舉例說明選舉和任期制的功能。
6-2-1 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不同權力關係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2 舉例說明兒童權、學習權、隱私權及環境權與自己的關係。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同儕團體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責任。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種族、階層等)與文化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6-3-1 說明我國政府的主要結構與功能。
6-3-2 觀察研究各種會議、議會或委員會(如學生、教師、家長、社區或地方政府的會議)的基本運作原則。
6-3-3 具備生活中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識。
6-3-4 列舉我國人民受到憲法所規範的權利與義務,並解釋其內涵。
6-4-1 以我國為例,分析權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型態等如何相互影響。
6-4-2 以歷史及當代政府為例,分析制衡對於約束權力的重要性,並推測失去制衡時權力演變的可能結果。
6-4-3 說明司法系統的基本運作程序與原則。
6-4-4 舉例說明各種權利(如兒童權、學習權、隱私權、財產權、生存權、自由權、機會均等權、環境權及公民權等)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
6-4-5 探索民主政府的合理性、正當性與合法性。
6-4-6 分析國家的組成及其目的。
 
7. 生產、分配與消費

7-2-1 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及其所滿足的需求與動機。
7-2-2 辨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
7-2-3 了解人類在交換各種資源時必須進行換算,因此發明貨幣。
7-2-4 了解從事適當的儲蓄可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7-3-1 了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7-3-2 解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各種消費選擇的原因。
7-3-3 了解投資是一種冒風險的行動,同時也是創造盈餘的機會。
7-3-4 說明政府有時會基於非經濟原因,去干預社會的經濟活動。
7-3-5 了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本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7-4-1 分析個人如何透過參與各行各業與他人分工,進而產生整體的經濟功能。
7-4-2 了解在人類成長的歷程中,社會如何賦予各種人不同的角色與機會。
7-4-3 了解在國際貿易關係中,調節進出口的品質與數量,會影響國家經濟發展。
7-4-4 舉例說明各種生產活動所使用的生產要素。
7-4-5 舉出政府非因特定個人使用而興建某些工程或從事某些消費的例子。
7-4-6 舉例說明某些經濟行為的後果不僅及於行為人本身,還會影響大眾,因此政府乃進行管理或干預。
7-4-7 列舉數種金融管道,並分析其對個人理財上的優缺點。
7-4-8 解析資源分配如何受到權力結構的影響。

8. 科學、技術和社會

8-1-1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為自己生活的各個層面帶來新風貌。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的需要和問題的解決,人類才去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8-3-1 探討科學技術的發明對人類價值、信仰和態度的影響。
8-3-2 探討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8-3-3 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需要透過立法來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
8-4-1 分析科學技術的發明與人類價值、信仰、態度如何交互影響。
8-4-2 分析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8-4-3 評估科技的研究和運用,不受專業倫理、道德或法律規範的可能結果。
8-4-4 對科技運用所產生的問題,提出促進立法與監督執法的策略和行動。
8-4-5 評估因新科技出現而訂定的有關處理社會變遷的政策或法令。
8-4-6 了解環境問題或社會問題的解決,需靠跨領域的專業彼此交流、合作和整合。

9. 全球關連
9-1-1 舉例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如何把全球各地的人聯結起來。
9-1-2 察覺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歧異性。
9-1-3 舉出重要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等),並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9-2-1 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的全球化對全球關連性所造成的影響。
9-2-2 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9-2-3 舉出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
9-3-1 闡述全球生態環境之相互關連以及如何形成一個開放系統。
9-3-2 舉出因不同文化相接觸和交流而造成衝突、合作與文化創新的例子。
9-3-3 舉出國際間因利益競爭造成衝突、對立與結盟的例子。
9-3-4 列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並提出問題解決的途徑。
9-3-5 列舉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紅十字會、WTO等)及其宗旨。
9-4-1 評估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政治圈、語言等)的全球化對全球關連性所造成的影響。
9-4-2 說明不同文化之接觸和交流如何造成衝突、合作與文化創新。
9-4-3 說明強勢文化的支配性、商業產品的標準化與大眾傳播的廣泛深入如何促使全球趨於一致,並影響文化的多樣性和引發人類的適應問題。
9-4-4 分析國際間衝突和合作的原因,並提出增進合作和化解衝突的途徑。
9-4-5 舉出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分析其因果並建構問題解決方案。
9-4-6 討論國際組織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
9-4-7 關懷全球環境和人類共同福祉,並身體力行。

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

<說明>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並無法被全數歸入總綱十大基本能力之內,但兩者有頗為密切的關係,下列表格採取舉例的方式來說明其關係,但並不窮盡列舉社會學習領域所有的能力指標。

    
    
階段能力指標
  基本能力
第一階段

(1-2年級)
第二階段

(3-4年級)
第三階段

(5-6年級)
第四階段

(7-9年級)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5-1-1察覺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
5-1-2描述自己身心的變化與成長,並知道身心健康的重要。
5-1-4了解自己在群體中可以同時扮演多種的角色。
4-2-1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7-2-1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及其所滿足的需求與動機。
5-3-1說明個體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社區與社會等重大的影響。
5-3-3了解各種角色的特徵、變遷及角色間的互動關係。
5-4-3分析個體所扮演的角色,會受到人格特質、社會制度、風俗習慣與價值觀等影響。
7-3-2解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各種消費選擇的原因。
5-3-2了解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且突破傳統風俗或社會制度的期待與限制。
4-3-4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3-4-1舉例解釋個人的種種需求與人類繁衍的關係。
3-4-6舉出歷史上或生活中,因缺少內外在的挑戰,而使社會或個人沒落的例子。
4-4-5探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4-1-1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2-2-2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1-3-1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
1-4-7說出對生活空間及周緣環境的感受,願意提出改善建言或方案。
1-4-8評估地方或區域所實施的環境保育政策與執行成果。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5-1-3舉例說明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7-2-4了解從事適當的儲蓄可以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4-3-1說出自己對當前生活型態的意見與選擇未來理想生活型態的理由。
7-3-3了解投資是一種冒風險的行動,但同時也是創造盈餘的機會。
4-4-1想像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下會有什麼變化。
5-4-2從生活中推動學習型組織(如家庭、班級、社區等),建立終生學習理念。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2-1-2描述家族定居與遷徙的經過。
1-1-2描述住家與學校附近的環境。
5-2-2了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是出於主動的,也是主觀的,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7-2-3了解人類在交換各種資源時須進行換算,因此發明貨幣。
5-3-5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4-4-2在面對爭議性問題時,能從多元的觀點與他人進行理性辯證,並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提出好理由。
5-4-1了解自己的身心變化,並分享自己追求身心健康與成長的體驗。
5-4-5分析人際、群己、群體相處可能產生的衝突及解決策略,並能運用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原則。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1-1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他群體的歷程。
6-2-2舉例說明兒童權、學習權、隱私權及環境權與自己的關係。
6-2-1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不同權力關係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5-2-3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與競爭的關係。
6-2-4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種族、階層等)與文化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6-2-3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同儕團體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責任。
6-3-4列舉我國人民受到憲法所規範的權利與義務並解釋其內涵。
3-4-2舉例說明個人追求自身幸福時,如何有助於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如何庇護個人追求幸福的機會。
3-4-3舉例指出人類異質性組合,可以產生出同質性組合所不具備的功能。
7-4-1分析個人如何透過參與各行各業與他人分工,進而產生整體的經濟功能,同時,社會如何在人類成長歷程中,賦予各種人不同的角色與機會。
5-4-4在面對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產生合作或競爭的情境時,能進行負責任的評估與取捨。
6-4-5探索民主政府的合理性、正當性與合法性。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9-1-2察覺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歧異性。
2-2-1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描述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是具有差異性。
9-2-3舉出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
9-2-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9-1-1舉例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語言等)如何把全球各地的人聯結起來。
2-3-3了解今昔台灣與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1-3-2了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3-3了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4-3-2列舉人類社會中出現過的主要宗教類別及信念。
4-3-3描述人類社會中出現過的各種藝術形式,並舉例說明人類如何藉由各種藝術形式,進行美感的欣賞、溝通與表達。
7-3-5了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本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9-3-1闡述全球生態環境之相互關連以及如何形成一個開放系統。
9-3-2舉出因不同文化相接觸和交流造成衝突、合作與文化創新的例子。
9-3-3舉出國際間因利益競爭造成衝突、對立與結盟的例子。
9-3-4列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並提出問題解決的途徑。
2-4-1認識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
2-4-2了解今昔中國與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3認識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
4-4-3了解道德、藝術與宗教如何影響人類的價值與行為。
3-4-4說明一個多元的社會為何比一個畫一的系統更能應付不同的外在環境與內在環境。
3-4-5舉例指出某一人類團體因為有重組的可能性,而且被論功行賞,所以日漸進步。
6-4-1以我國為例分析權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型態等如何相互影響。
7-4-3了解在國際貿易關係中,調節進出口的品質與數量會影響國家經濟發展。
9-4-3說明強勢文化的支配性、商業產品的標準化與大眾傳播的廣泛深入如何促使全球趨於一致,進而引發人類的適應問題。
9-4-4分析國際間衝突和合作的原因,並提出增進合作和化解衝突的途徑。
9-4-6討論國際組織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
9-4-7關懷全球環境和人類共同福祉,並身體力行。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6-1-1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他群體的歷程。
6-1-2從學生自治活動中舉例說明選舉和任期制的功能。
6-2-1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不同權力關係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3-2觀察研究各種會議、議會或委員會的基本運作原則。
8-4-4對科技運用所產生的問題,提出促進立法與監督執法的策略和行動。
7-4-5舉出政府非因特定個人使用,而興建某些工程或從事某些消費的例子。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8-1-1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帶來新風貌。
8-2-1舉例說明為了生活的需要和問題的解決,人類才去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1-3-4利用地圖、數據、坐標和其他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8-3-1探討科學技術的發明對人類價值、信仰和態度的影響。
8-3-3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需要透過立法來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
1-4-6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8-4-1分析科學技術的發明與人類價值、信仰、態度如何交互影響。
8-4-2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8-4-3評估科技的研究和運用,不受專業倫理、道德或法律規範的結果。
8-4-5評估因新科技出現而訂定的有關處理社會變遷的政策或法令。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2-1-1了解住家及學校附近環境的歷史變遷。
9-1-3舉出重要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等),並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1-2-5調查家鄉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2-3-2探討台灣文化的內涵與淵源。
1-3-8比較不同生活環境的交通運輸類型。
3-3-1能依自己的架構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1-4-4探討區域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1-4-5討論城鄉發展演化,引出城鄉問題及其解決或改善的方法。
7-4-8解析資源分配如何受到權力結構的影響。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1-1辨識地點、位置、方向,並能製作或運用模型代表實物。
1-2-4測量距離、估算面積並使用符號繪製簡略平面地圖。
9-2-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2-3-1探索台灣社會制度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並了解其價值觀念的形成。
1-3-9分析個人因素、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環境等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
1-3-10列舉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3-3-3明瞭不能用過大的尺度去觀察和理解小範圍的問題,反之亦然。
3-3-4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因果」或「互動」。
3-3-5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2-4-5從演變與革命的觀點,分析歷史的變遷。
2-4-6從直線前進與循環的觀點分析歷史的變遷。
1-4-1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或改善的方法。
1-4-2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
6-4-4舉例說明各種權利(如兒童權、學習權、隱私權、財產權、生存權、自由權、機會均等權、環境權及公民權等)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
7-4-7列舉數種金融管道,並分析其對個人理財上的優缺點。
9-4-5舉出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分析其因果並建構問題解決方案。
2-4-4比較人們對歷史的不同說法和不同解釋。
8-4-6了解環境問題或社會問題的解決,需靠跨領域的專業彼此交流、合作和整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